传承长征精神 感悟客家文化 二维码
17
发表时间:2024-11-23 16:16 传承长征精神 感悟客家文化 ——参观宁化红色教育基地、客家祖地见闻 张清水 在福建武夷山东麓,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县——宁化县。这里,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历史上,名人辈出,被誉为黄慎故里。客家先人来到这里,孕育了客家文化,被称为客家祖地。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中,宁化还是有名的苏区县,红军长征的起点县之一。 一、探寻长征精神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是福建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在长征纪念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雕塑、声像、影像以及互动游戏体验等表现形式,诠释宁化是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 主题陈列《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凸显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的历史地位,也是起点最远的长征出发地。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万里长征第一步;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启伟大新征程。 在这一展馆,充分展现了宁化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苏区全红县,扩红支前重点县,最后失守苏区县的历史情况。1.4万的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苏区时期宁化人踊跃参军参战、筹粮筹款,宁化成为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区,是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在当时只有13万人口的情况下,就有1.6万青壮年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有6000多人,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幸存58人。宁化苏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专题陈列《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是以纪念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为依托设计布展的,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军号为题材的专题展。该展讲述了宁化县泉上镇老红军罗广茂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司号员职责的忠诚,视军号、军号谱为生命,并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把军号谱和一个号嘴保存下来的故事,真实再现了宁化人民光辉悲壮的革命历史。该号谱是全国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的号谱。 在这一展馆,注重体验性、互动性、故事性,充分体现出军号在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展示它在军队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展馆还讲述了1934年在四川万源县罗文坝百把军号溃退敌兵的故事。点击互动屏上的按钮,人们可以聆听到不同口令含义的军号声,还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保存,让人感受军号的魅力和价值。 二、领略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迁徙的中转站,“千年大迁徙,客属遍乾坤。”称得上“英才辈出,载誉全球”,被誉为“客家祖地”。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公祠落成后,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至今已连续举办30届,吸引世界各地各界人士来石壁寻根谒祖、旅游观光。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的10月20日,举办了第三十届客家文化节——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海内外客属宗亲近6000人齐聚祖地,畅叙客属情谊,共谋祖地发展。 经过朝宗门,踏上寻根路,看到两旁排列整齐的姓氏柱,威风凛凛。再走是三孔石桥——溯源桥,进山门,来到祭祀广场。这里,占地1万平米,能容纳6000人,是祭祖大典举行的主场所。前方是怀祖殿,安放客家始祖神坛。左右分别有客家名人雕塑、客家学堂,身后是山门。 站在祭祀广场,可以想象:人们从四方八面,怀着崇敬之情,特别是海外客家后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寻根问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当祭祖大典悠扬的鼓乐声响起,升祭旗、敬献花篮、行上香礼、行奠帛礼、行奠酒礼、恭颂祭文,随着隆重的祭祀仪式的进行,人们的心灵将被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触动,沉浸在这庄重而肃穆的氛围中。通过诵读祖训、祈福发彩、乐舞告祭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祖先的智慧产生敬畏之情,深刻感到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 往前走,是葛藤广场。广场中央有汉白玉,上刻《石壁记》,详尽讲述了客家祖地的由来及发展过程。墙上爬满的绿色植物是葛藤。接下来看到的是客家魂碑亭。再往前,就是客家公祠了。 客家公祠主体分前、中、后三厅。前厅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陈列着历代祖宗牌位,后厅为文博阁。有非遗文化、客家文化展示长廊,八德堂(祖训馆)等回廊连为一体。是客家人的总家庙。 石壁客家祖地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内涵,包括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习俗,客家文化研究成果等等。现在,还有了客家文创产品供人们选择应用。愿“客家精神,世代延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