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德术双馨——记百岁健康老人刘彦琛

 二维码 247
发表时间:2018-01-10 18:01

方建国

2017年12月2日晚,天元国际13楼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人们为三明市著名的儿科医生刘彦琛庆祝百岁生日。刘氏家族亲友从福州、上海、深圳等地赶来,并带来海内外亲友的嘱托,为老人祝贺百岁大寿。之前,市民革、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相继举办庆典、茶话会,为这位三明名医祝寿。“大医精诚,德术双馨”,市中西结合医院为刘老祝寿的贺词,表达了三明市人民群众的心声。

刘医生行医80年,在三明整整60年,救治了无数幼儿,守护了三明许多家庭三代人。如今,他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每天在沙溪河畔散步,步履稳健,许多中老年人频频向他招呼问好,人们都记住这位大爱满山城的仁医。

   刘彦琛1918年生于福州北门外一个农家,父亲是贫寒的私塾先生,他从小跟着父亲读书习字。读了几年私塾后,他转入公办小学。他刻苦自学,日夜攻读,读完一年级就“跳”到四年级(那时学校允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班”),又从四年级跳到六年级,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小学六年的课程。刘彦琛1 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陷入困境,他缀学在一家医院做杂工。由于他忠厚老实、勤学肯干,空闲时便看医学书籍,医院里的医生和同事都很喜欢他。目睹着国家落后、人民贫穷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痛苦不堪,刘彦琛立下了学医济世的志愿。1936年,18岁的刘彦琛考上福建省第一届医师班, 1938年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到永安县医院实习。

  抗战爆发,福州前后两次沦陷,刘彦琛无法回到家乡,他被分配到连城县卫生院(县医院前身),后又辗转到宁洋县(1956年撤销)、长汀县医院工作。抗战胜利后,1948年刘彦琛结束了十年的游子生涯,回到故乡福州市。先在市佛教医院(今福州市中医院)小儿科当医生,后任柴井医院(今福州市第一医院)住院医坐、住院总医生。他努力工作,态度和蔼,受到医院和患者的普遍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刘彦琛的工作热情更加焕发。在专家荟萃、设备先进的福州市第一医院,他更是如鱼得水,同众多的专家探讨研究,攻克了一个个疑难杂症,在重点钻研儿科医术的同时,兼攻内科、外科,并蓄中医、西医,手术、化验、针炙、推拿,样样力求精通,成为福州市颇负盛名的医术权威,被福州卫生干部学校聘任为客座教师。

   1958年,福州各大医院抽调一批年富力强、医术全面的医务人员支援山区建设。刘彦琛毅然报了名,同妻子张智玉(也是医务人员)一道,胸佩大红花来到百业待兴的三明县。此时,三明开始重工业基地建设,十多万建设大军涌向梅列盆地,只设内科、外科的三明县医院不能满足群众治疗的需要。1959年,刘彦琛创立小儿科。不久,县医院改名为三明市立医院(后更名市第三医院,今市中西结合医院),刘彦琛在这家医院一干就是四十多年。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小儿患者的父母信赖,永安、明溪、大田、沙县等县的家长纷纷把有疑难病症的患儿送来求医。

  三明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有刘彦琛行医的足迹。六十年代初,三明农村疟疾和血丝虫病流行,医院组织了巡回医疗队,刘彦琛任队长,带领队友背着药箱跋山涉水,走遍山村的家家户户。经过医务人员长期努力,三明基本消灭了这两种传染病。长期的上山下乡,刘彦琛诊断了不少疑难杂症,还在条件较差的乡卫生院主刀做几例成功的外科手术。直至八十高龄,刘彦琛每年仍抽出一些时间参加送医下乡活动,为农民义诊,深受农民和农村医务人员的欢迎。

  刘彦琛心里装着病人,医术精益求精,他每天查病房三次:早晨上班前先去查看一次,然后到门诊部工作;下午再抽空去一回,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又巡查一趟。好几次病孩手术需要输血,一时没有合适的血浆,他毅然挽起袖子抽自己的0型血。有谁知道,一个医师的血液竞流淌到病孩的体内。有的出生才几十天、几个月的危重病孩需人工呼吸,靠挤压胸背的方法容易造成病孩的骨骼变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做为医生他当然知道,这种人工呼吸,病人的痰和胃液往往会被吸到施救者的口中,又脏又臭,还有被传染的危险,但只要是患者的需要,他都这样做。

   小儿常见的疾病是呼吸道、消化道及传染病,而患者自己不会说或者说不清症状,有的光会啼哭、喊叫,不能配合医生。刘医师应用中医一套“望、问、切、听,方法,十分细心地向患者家长了解病情,态度和善地为患儿听诊、号脉、看咽喉,使患儿消除了恐惧心理。他采用中西结合方法,因人制宜地诊疗、开方,自己配制小儿咳嗽糖浆等常用药,药价便宜而疗效显著。

  刘彦琛在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经验,重视以理论指导实践,把感性经验提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他先后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刊登于省、市医学杂志上,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临床总结》、《水针经穴刺激和按摩疗法治疗脑炎、脑膜炎急性期过后机体某些功能障碍》等论文获省、市科技成果奖。他在助手的配合下,将自己的系列儿科良方编成软件输入电脑,提供网络服务,使之为更多的患者排忧。

   人民不会忘记一个高尚的人,人民政府给刘彦琛很高的荣誉。1982年,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的称号,被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荣誉。他是三明市第五届、六届、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第六届省政协委员。1987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明市支部主委,1996年以后任民革三明市委名誉主委。刘彦琛以民革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身份领衔提出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议案、提案,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刘彦琛等代表提出“建议加紧做好外来人口的计生工作,控制无户籍人口的增长”议案,得到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的表彰,获“好议案好建议”奖。他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增设公交车站,以方便到妇幼保健院检查就诊的群众”意见,市公交公司立即采纳,从此三明市公交车有了“妇幼保健站”。

耄耋之年的刘彦琛,精神矍铄,思想敏捷,他的健康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平和的心境。他的生活要求很低,食饱穿暖就行,不嗜烟酒,只喝白开水。他从不动怒,说话心平气和。在家中,教育儿孙从不采取打骂办法,与妻子也从未红过脸;在医院,担任几十年的科主任没有训斥过任何人。护士偶尔忘了倒痰盂,他会一声不响地代劳了。身教重于言教,默默的表率作用树起他在科里甚至全院的威信。

   淡泊名利在刘彦琛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办了退休手续后,不少私营诊所要聘他为坐堂医生,条件很优惠。同时市三医院(中西结合医院)也请他继续干。虽然收入远不如给私营诊所坐堂高,但刘老考虑到在医院能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同工作了几十年的市三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便婉言谢绝了私营老板。退休后,他在这家医院又干了20多年。

   在三明市区,只要一提起刘医生,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莫不交口称誉。有的说,我一家三代,我爸小时候、我小时候,我儿子小时候,感冒生病都是刘医生看好的。这就是我们钦佩的刘彦琛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