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导向探求 二维码
625
发表时间:2015-02-28 17:09
福建省三明市老体协健身指导总站 徐惠尔 陈则慧 福建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一。而三明市森林覆盖率达76.8%,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乡”。在三明城乡,人在青山绿水间,家居山水画卷中,乡村的老年人喝的是优质水,呼吸着清新空气,守着绿色家园,但对体育运动一直不够重视。大多数的村落和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还是沿袭着千百年来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俗,连国家为了全民健身运动为乡村架设的健身路径都成了村里可有可无的摆设。乡村大妈即便想跳健身操舞也苦于没人辅导,没人组织,没人协调。三年来,我们深入12个区县、150多个城郊、偏远山村调研现状,近距离了解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期待。 一、乡村老年体育活动难以有序开展的认知和缺失 为了开展和普及山村农民的健身活动,派遣健身指导员下区县、乡村培训点,走村入户,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健身需求。通过问卷我们发现:乡村经常做运动的老年人只占16%,43%的老年人偶尔做做运动,觉得自己做家务活够了而不做运动的达40%以上。老年人精神生活丰富的占13%,一般的占50%,匮乏的占37%。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在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不活跃的乡村,凸显了老年抑郁症的多,引发老年骨折、偏瘫、痴呆的机率多。甚者一些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室还成为传销、邪教、诈骗、推销假药和伪劣保健品的场地。 问题在于:一是参与率不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大多生长于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受教育程度低,不识字或初识字占到70%以上,客观上限制了从事文化活动的能力,加之现在绝大多数子女外出打工,老年人成为家庭主要劳力,他们忙于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不可能有多少空余时间从事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大部分农村老人居住分散,不便参加集体健身活动;二是开展文体活动缺乏资金扶持,有健身活动需求的老人缺乏健身器材;三是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像一盘散沙,缺少科学健身的引路;四是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如三明城郊的《龙船调》、泰宁的傩鼓舞、苏区的山歌民歌民间舞蹈等后继乏人,有失传危险。 长期生活在绿色原野中的农民,坚持田园劳作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舒适、宁静、优美的山村环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宜居地。 1.他们难以置信: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他们很难理解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他们很难体验,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他们很难领悟,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 实践证明,一些乡村重视老年体育活动,逐渐普及老年的健身器材的使用,将广场舞引进乡村,让大妈带动大爷操舞,不但能充实生活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还能增强了体质。老年体育为他们构建了相互照料的交流平台、心理慰藉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分散居住的山村老人,科学健身能修复疾病、亲情链接能疏通心病、精神疗伤能化解垢病,操舞愉悦了留守老人的身心。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近年来,我们年年组织区县健身辅导员来市里交流,以文体表演方式,相互切磋技艺。总站还为各县赠送音响等活动器材和教学光盘和音像片,鼓励他们开展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在城郊乡村挑选积极分子到市区晨晚练点拜师学艺,进行城乡互动;积极培育“火种”,点燃乡村农民健身活动的火焰。总站每年都创作排练创新节目,以健康、有趣、欢快的曲目,在基层乡村晨晚练点推广和普及老年健身品牌项目。山村老年晨晚练点像滚雪球般地发展,乡村老年人的生活和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健身操舞的开展和普及,让守在门前、守着牌桌的老年人少了,赌博的现象少了,不和睦的状况少了,参加操舞的多了,谈论健身的多了,身体健康的多了,逐步了解佐证了房中有林、林中有房的老年人对群体体育活动的刚性需求。 在调研中,我们还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乡村与老年体育相关联的题材,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地方,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农村老人们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我们根据一些非遗项目,改编为操舞的节目,更好地传承。例如我们发现当地龙舟竞技表演的技艺,创作龙舟操舞,以桨为道具,配以人们耳熟能详的非遗文化——莘口和列西的民歌《龙船调》形成的《龙舟操舞》,让古老的傩鼓舞华丽转身,使其成为适宜当代人演绎的操舞,既显示了当地的特色,又传承着非遗文化项目。 二、新农村建设中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应对和建议 农村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体育价值观念淡薄,对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水平较为落后;乡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体育经费投入较少;农村老年人闲暇活动内容单调,体育活动项目较为单一,参与体育锻炼频率及持续时间远低于城市;农村老年集体体育活动组织化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较为严重;老年体育管理体制缺位,政府职能部门对老年体育事业关注度急需进一步加强。应该看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成为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老年文化健身活动,老年人是活动的主体。既要有社团组织和参加者的热情,还要有必要的器械、服装及音响设备,购买器具、开展活动要有必要的经费,政府应增加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投入。要下大力气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率,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途径,以更好地增强农村居民体育健康意识,有条件的镇村社区,可争取企业或单位捐赠、赞助。有关部门在安排城镇文化建设时,对农村文化建设应统筹安排,既提出任务要求,又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1.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环境质量,还要注重老年健身。只有政府、社会、志愿者社团、爱心企业、工青妇等组织主动融入乡村老年群体健身活动中,为他们的颐养天年提供相应服务,创新、转换模式,乡村老年体育的活动平台才能开展得红红火火。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真正的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好起来。只有大力推进乡村体育活动,才能极大提高山村的文化素养,引导农村老年人合理支配闲暇时间。只有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才能深层次地促进山村的精神文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只有操舞为“媒介”加强邻里间的人际交往,才能维护山村的安定团结,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意识,促进社区的繁荣发展。 2. 打造鱼悦水际、鹭嬉南会、闲趣崇际的环境,还要完好的体育设施。在乡村,只有优先规划、建设老年体育场地,让乡村“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才能满足乡村老年人体育运动的需求。只有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鼓励老年人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才能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健身活动参与率不断提高,健身活动呈常态化发展。实践证明,根据老年人体质,合理、科学地选择性健身,体能体质都得到明显提升。“人——体育——自然”的和谐发展,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只有顺应未来乡村体育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尊重人,满足人性需求,才能促进体育本位的回归,使体育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为构建“人——体育——自然”的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3. 青山环抱,绿树环村,还应呵护老年人的健康。只有相关部门和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老年体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乡村老年体育活动遇到的切实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只有增强了老年人的体质,老年人才能活得开心,在外务工的子女才能安心。返老还童不是戏说,合理规划,提高新村建设中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要让老年人在绿色的乡村原野里尽情地玩、尽情地笑、尽情地跳,充分享受自由活动、集体活动的乐趣,才能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让童真、童趣回归,显现老玩童的本性、本真,真正做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让乡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保证。 4. 自然资源优势、民风民俗纯朴的村庄,不能缺少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份额。只有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老年体育健身辅导员在老年人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才能在乡村逐渐形成人员精练、覆盖面广、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老年体育活动骨干队伍和健身团队;只有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农村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合理地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在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构建当地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吸纳一大批有政治觉悟、有工作经验、有敬老助老之心、有奉献精神的老同志,才是联系广大老年群众的纽带,才能让农村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持久开展、向深层次发展。
(2015年2月15日)
文章分类:
成果交流
|